专升本试题

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练习题及答案(二)

2021/7/29 16:16:52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3.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凯洛夫

  D.杜威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社会旧式分工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5.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划分角度是(  )

  A.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课程管理制度角度

  C.课程的组织核心

  D.课程的存在形式

  6.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7.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8.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A.加强德育

  B.发展智力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健康第一

  9.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0.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11.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漫话》

  C.《教育过程》

  D.《论语》

  1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经常在教室、校园以外进行,目的在于(  )

  A.实践课堂所学知识

  B.扩大学生生活范围

  C.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D.利用课外教育资源

  参考答案:

  1.B2.A3.A4.B5.B

  6.B7.A8.C9.B10.C

  11.A12.B


1.主要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并著有《教育诗》等论著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B.克鲁普斯卡娅

  C.凯洛夫

  D.马卡连柯

  2.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3.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

  A.文法、算术、天文

  B.文法、修辞、辩证法

  C.哲学、算术、音乐

  D.辩证法、几何、音乐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增强学生体质

  B.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C.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D.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

  A.学校的领导和办学体制

  B.学校的规章制度

  C.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D.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6.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是(  )

  A.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人才培训

  B.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C.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D.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

  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过“产婆术”,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练习法

  D.情境教学法

  8.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合作教学

  B.复式教学

  C.设计教学

  D.分组教学

  9.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B.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0.教学中,在每节课或学习单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这种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参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1.某新学期开始,一个外地来的新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北京大学校园。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这位新生走上去说:“我来办报到手续,行李太多,您能不能帮我照看一下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手续回来,看到老人还站在那里看护着自己的行李。几天后,在开学典礼上,这位新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竟是那天替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这位新生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则故事中季羡林先生的做法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环境陶冶法

  12.西方学者罗森塔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期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师生关系类型是(  )

  A.教育关系

  B.组织关系

  C.心理关系

  D.社会关系

  参考答案:

  1.D2.C3.B4.A5.D

  6.B7.A8.B9.A10.C

  11.B12.C


一、填空题

  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

  5.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

  6.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11、12-14)

  二、辨析题

  1.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专业。

  正确。这是因为教师职业符合以下基本条件: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遵从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要接受专业训练,并为社会权威机构所认可;拥有专业的自主权。

  2.教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错误。因为教师违法了《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享有的隐私权。从法律角度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隐私权,包括通信等,收到法律的保护。

  三、简答题

  1.教师这个职业有哪些重要作用?

  1)教师是日呢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领会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主要依据是:

  1)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艺术的体现,都取决于教师

  3)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他决定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人格的形成

  4)教师是教育效果的影响者。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成效都取决于教师。

  3.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

  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育规律。

  2)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光焰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3)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称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里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教书 ,还要育人。教师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样性的。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经常要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同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劳动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再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6.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

  1)爱岗敬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也是崇高的事业。教师应为此感到光荣和骄傲,并准备为之献身。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团结协作。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事业,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4)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对自己严要求,身教重于言教。

  7.对于教师爱生方面有哪些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由其特定的要求:

  1)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2)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教师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8.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理论知识

  2)学科专业知识

  3)文化基础知识

  4)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1.提倡发现学习和结构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杜威

  C.赞科夫 D.赫尔巴特 ( )

  2.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A.1949 B.1950 C.1951 D.1952 ( )

  3.少年期的年龄阶段是指

  A.12 ~14岁 B.11~15岁

  C. 11、12~13、14岁 D.11、12~14、15岁 ( )

  4.什么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A.学科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学大纲 ( )

  5.按课的任务可将课划分为

  A.个别教学;班级教学 B.单一课;综合课

  C.现场教学;复式课 D.单一课;复式教学 ( )

  6.防患于未然的德育原则是谁提出的?

  A.孔子 B.杜威 C.马卡连柯 D.《学记》 ( )

  7.英国教育家的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教育论》

  C.《教育漫话》 D.《人是教育的对象》 ( )

  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理教育法 C.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 )

  9.“教有法而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长期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 )

  10.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是

  A.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B.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D.骑士教育和雅典教育 ( )

  1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着作是杨贤江的

  A.《论共产主义教育》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学》

  D.《教学论》 ( )

  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全民教育 B.科学教育

  C.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D.社会主义制度 ( )

  13.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A.席勒 B.杜威 C.洛克 D.卢梭 ( )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B

  6.D 7.C 8.B 9.B 10.A

  11.B 12.C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B 6.C 7.B 8.D 9.C 10.D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